新华社南京10月13日电 题:城乡融合、联合创新,加速长三角一体化,激发发展新活力。
新华社记者 杨少功 魏一军 胡杰飞
金秋,稻米香,蟹油香。秋收临近,长三角充满生机和发展。曾经被忽视的连片地区正在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热点。随着行政壁垒的消除和制度的完善,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不断深化。城乡一体化、联合创新快速推进,正在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动力。
周边地区正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热点
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、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丹阳社区省、区仅一巷之隔。原本标志着社会治理的终结,但江苏丹阳派出所、安徽“两省一街”的设立,成为跨省融合、高效治理的新典范。
户口在南京、工作在马鞍山的吴先生近日到派出所办理了居住证。他担心因为忘记带身份证而白来一趟。令人惊奇的是,在江苏省总柜台核实身份后,我又到安徽省总柜台办理了居住证。
在治理一体化驱动下,长三角城乡一体化不断深化。近年来,安徽省以上海、江苏、浙江等省份为标杆,运用人员互换、人员自由流动等合作方式,最大限度发挥区域协调机制作用短信,极大提高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。
上午9点左右,来自上海的游客徐先生在山塘老街吃完早餐,在浙江平湖一家咖啡馆喝着老鼎丰玫瑰米醋休息了一会儿。 “我步行30分钟往返于浙江和上海之间。跨省旅行真是太棒了。”
浙江省平湖市广城镇山塘村党支部书记金建东表示,山塘老街横跨浙江省和上海市,其发展受到行政边界的阻碍。 2016年,浙江省与上海市开始建设“明月山堂”景区,统一建筑风格,共享旅游资源,共同招商运营。旧街景已恢复原状,店铺业态也有所扩大。游客走在路上,却再也感受不到都道府县的边界。
城乡一体化产生发展效益,缩小发展差距。上海金山区与浙江平湖市不仅发展商业街,还开发周边地区高附加值农产品新产品,争取各省互利合作。
建立打破障碍并促进更深层次创新和协作的系统。
汇智康(浙江)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湖州市南徐区,此前在上海南徐(青浦)人才科技创新中心进行研发。去年研发取得突破性成果后,我们又到南浔区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新科技基地进行投资和转化。
消除行政壁垒,激活要素流动。到青浦的直线距离上海至浙江南浔不到80公里,惠智康享有长三角地区人才、技术、制造设施等要素流动和重叠的便利。南浔区人才产业集团总裁于戴表示,通过打破限制、转变协作方式,传统的“本地小窝”正在变成“邻里小窝”。
协同载体不断创新,科技创新合作更深更强。行驶中的车内,各种声音重叠,几个人交谈着。智能中央控制器听谁的声音以及如何响应?这是计算机语音识别领域的经典技术。技术问题。
去年,三省一市联合公布了首批长三角创新联盟。其中,“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“联盟”由总部位于苏州的Spichi科技有限公司牵头。Spirit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合作进行了大量研究,优化了抗噪声语音识别引擎和声纹识别等技术。此次合作的新成果现已应用于长三角地区生产的汽车。车辆将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理解驾驶员、前排的声音。 乘客和其他乘客。
位于上海、江苏、浙江三省交界处的方庭水苑,主宴会厅屋顶的荷叶灯从黎明到星夜照亮了天空。还原光线变化,满足不同场景的照明需求。支持这一新技术成果的是复旦-欧普全球智能照明校企联合实验室。考虑老化的照明环境、照明环境等领域那里调查大空间的情况。
深度融合与创新合作提供新机遇。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副院长张万禄表示,学校和企业实验室正在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,加快科研成果转化、培养创新人才。
今年7月至8月,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四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《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》,并于9月1日同时施行,这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协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。科学技术与创新协调发展法。这是长三角“打破行政边界”的新尝试。“不破行政隶属关系”,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全方位协同创新。
融合创新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
随着秋收季节即将到来,嘉善窑王凤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进入了农忙季节。这家农业服务公司是由浙江省嘉善县干窑市的几个村庄创办的。我们提供从育苗、种植、收获到粮食加工和农产品销售的综合服务。
公司依托长三角科技实力,获得长三角农地耕种订单。公司在长三角地区共耕种农业用地3万亩,其中江苏省吴江市耕地1000余亩,青海省耕地约500亩。上海市浦镇。
科技创新合作与城乡融合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,助力长三角爆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。
在苏州市吴江区七头镇凯祥宫村,利用5G等先进技术建成的智慧农业病虫害、耕地、土壤和气候监测站,每天24小时监测水稻成熟度。预计冈村稻米将在 20 天左右收获。绿色、有机、高科技含量。在“江村大米”的双重助力下,“江村大米”每斤能卖到12元。
这个季节,游客乘坐连接上海、苏州、湖州的高铁,循着稻香前往中国开发示范区长三角综合生态绿地。您不仅可以品尝到螃蟹的鲜美香气,还可以一睹稻蟹融合的新景象。长三角一体化提升产业精细化,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。
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、国内首台200kV商用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、全球领先的仿人机器人生产线……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在长三角生态绿色综合发展示范区落地运行,展现出城乡融合、协同创新的新动能。
Leave a Reply